李新中:《古稀之年文集》
序(随笔) 文/阮镇
首先祝贺老朋友李新中将诗文汇编成《古稀之年文集》。 我和李新中都是古稀之人,因为业余写作,昔日的老朋友又走到了一起。 漾濞彝学学会于2018年10月创办了“漾濞彝人网论坛”,这个论坛的初衷是为本土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园地。论坛的宗旨是“以文会友,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创办了《彝苑》网刊。 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漾濞彝学学会向本土作者征集《见证辉煌》的稿件。就在这次征稿中,我与老朋友李新中谈及了写作见证辉煌稿件的事。 经过深入的交谈,他也来了兴致,爽快地表示试一试。在对手机操作不熟练的情况下,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开始用手机写作,陆续向《彝苑》网刊编辑部投来了稿件。 2019年9月6日《见证辉煌》稿件征集结束,一共收到32位本土作者的诗文56篇,其中李新中就有6篇,占比10%。《见证辉煌》已经内刊成书,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真情。 李新中完成了见证辉煌的写作之后,创作热情依然高涨。截至今天为止,刚好是他文学创作一年的时间,他创作出故事2篇,散文20篇,诗1首,一共23篇(首)诗文。 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小到标点符号、遣词造句,大到文章的布局,都做到了最好。 读李新中的散文是一种享受。朴实的叙述、精准的细节,娓娓道来中让你进入文章的氛围,如身临其境一般。 随着社会的前行,我们生活的环境在悄然的改变之中。作者以敏锐的思维,开阔的视野,认真负责的态度,尽可能地还原了原先的生活环境。 比如散文《偷牛箐在哪里?》《漾濞县城街道名》《小箐的碾房和磨房》作者不仅尽可能地找回失去了的生活环境,还深入实地,一丝不苟地记录了眼前的场景。比如散文《大漾云高速公路基础施工初探》《大漾云高速公路基础施工再探》 这些文字是有心人才写得出来的,难怪有资深作者评价他的散文“极具史料价值,值得收藏。” 作者到实地考察一番,拿到第一手资料,并且经过反复的查证,这才行文。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赢得了“极具史料价值,值得收藏。”的赞誉,就不足为怪了。 作者擅长写散文,故事是他的短板。可是他的故事《缘分》,独辟蹊径,另有一番意蕴。 故事讲述了二人平平淡淡却情深意长的交往。故事虽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花哨的描写,却收到了较好的点击量。 故事告诉人们,缘分,不单单是生死之交,还有那一份淡泊的交往。这样的缘分才是最隽永的,才有讲不完的话。可惜人生苦短,总要走到岔路口,说不完的话,只好不说了。 这个故事的开头,也是这个故事的结尾。这样的处理是很高明的,作者可能没有意识到这层意思,但是读者已经意识到了。 由于年岁的关系,作者不想写了,想把写出来的诗文集结成册,嘱我写篇序。作者就此收笔,我觉得为时过早。不妨以逸待劳,每天写一点,不知不觉中,又会有另一本小册子了。 同是古稀之人,就算是共勉吧。 此为序。
作者系漾濞彝学学会第5届理事、《彝苑》网刊副主编 2020年9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