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镇: 对蒙畅林民间故事《养儿防老》一文的修改意见

.....................
对蒙畅林民间故事《养儿防老》一文的修改意见
文/阮镇
(原稿)
养儿防老(民间故事)
文/蒙畅林
话说有俩夫妻生活在农村,丈夫聪明能干,学得一门木匠手艺,他手艺精良做工精细,因此很受大家青睐,不仅村子里,十里八乡都请他,所以经常在外,只是逢年过节才归家。
妻子在家务农,做家务,她贤惠善良,心灵手巧,针线活也做得非常好,还经常免费给乡亲们缝缝补补,因此她在村子里口杯很好。
夫妻俩膝下生有俩个儿子,大儿子取名长财,小儿子取名顺财,大儿长财跟随父亲做木匠活,他勤奋好学不久就掌握了木工技能,小儿子顺财不愿学木匠在家务农,因为父子俩长年累月做木匠活,家景很富裕,老家之外还分别两处盖了两院瓦房,俩个儿子取妻成了家,不久各自分得一处房产自立门户,夫妻俩仍然住在老宅。
【以上是故事的基本设定:
1.时间:现代
2.地点:农村
3.人物:夫妻俩,大儿子,小儿子
4.基本情节:
丈夫是手艺不错的木匠,妻子是口碑不错的农村妇女。
大儿子跟爸学木匠。
小儿子务农。
因木匠而发家,另盖了两所瓦房院子。
两儿子娶妻成家,各住一新院子,夫妻仍然住老房子。
在不改变这些基本要素的前提下,尽量把意思写清楚。
原稿用了289字,修改稿用了315字。】
这样过了几十年,夫妻俩也年近古稀,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年秋天妻子不幸摔了一跤,左腿骨折,送往医院输液,打石膏,出院后还是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行走要靠丈夫搀扶,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养了半年伤情才算有所好转,但还没有痊愈。
【这一自然段的要点,是时间过去了几十年,夫妻步入老年,妻子骨折。用了121字。
修改稿用了62字。
为什么这样改呢?
保留了夫妻步入老年,肯定了妻子骨折留下残疾,为后面的赡养增加难度。
只要达到这两个要点就可以了,因此就可以删除多余的文字,故事就显得干净利落了。】
有一天丈夫对妻子道:这几年我们也积攒一些钱财,我看了一下有两百多万,现在我们将钱平均分给他们兄弟俩吧,如今我们老了苦不动了,也该他们赡养我们的时侯了,妻子说那到是呢,但不能先暴露家底,还得测试一下,丈夫回答你头脑清醒怎样测试你说了算数,
【这一自然段的要点是,丈夫想把积蓄平分给两个儿子,妻子同意,只是多留了个心眼,要试探一下儿子的孝心。
原稿用了118字,修改稿用了98字。】
我先打电话问一下老大,电话接通了,大儿子问:妈我是长财你有什么事情要说?母亲道:儿子我和你爸年龄大了,不能单独过了,想跟你和你媳妇商量,下半生想跟你们一起过,不过我和你爸奔波了大半辈子,没有什么积累,没有什么留给你们,现在提出跟你们过,不知你们有什么想法?妈不消说了,爸和你养我们小,我们养你们老,这是“天经地义”我和我媳妇商量一下腾一间房子再去接你们。
妈我是你大儿媳妇惠兰,爸爸和你来和我们一起生活,长财跟我说了,房间我也收拾好了,下午就去接你们,婆婆在电话里听到儿媳妇很乐意接纳自已,很不好意思,媳妇过去我做得不对,使终偏重小儿子,对你不公平,你不记恨我吗?妈怎么会?兄弟年轻不懂事,你多照顾他们也没什么错,而且我感觉您对我也不有什么不好,下午我和长财就去接你们。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老俩口在大儿子家过得感觉很快乐,伤也痊愈了,
【这一自然段的要点是,大儿子爽快地答应赡养父母,妻子内疚,儿媳谅解。用了369字。
修改稿用了322字,在保持要点不变的前提下,捋顺了叙事顺序。】
母亲又给小儿子打电话,喂妈妈你打电话有什么事?儿子这段时间你爸和我住在你大哥家很快乐,我的身体也恢复了,现在我想孙子了,准备过去看看,妈想孙子你就过来看吧,子儿不是,这次你爸和我过去就不走了,在你那里住一段时间,妈那不行,你也是知道的,我们房屋不宽余,爸和你过来不方便,而且你儿媳妇也不会同意,儿子你怎能这么说,你爸和我一直样样都宠着你,护着你,财产也多给你,现在我们苦不了,妈你们宠我那是理所当然的,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么儿”你们做的也没错,不多说了,爸和你想孙子过来可以,但经常住不行。儿子你咋这么绝情,照你这么说你爸和我们俩这两年留下一点东西,想分给你们弟兄俩,看来也指望不了拉,妈你咋不早说,那么爸和你过来留着什么快分给我们吧,其实不有留得别的东西,是我腿受伤后住院,跟亲戚朋友借了住院医疗费叁万多块钱债务,现在你们兄弟俩一人承担一半吧,妈那哪里行,爸和你欠的债我管不了,就算爸和你有什么积蓄,我也不稀罕,儿子你爸和我有什么积蓄你不稀罕,这话是你说的,到时别后悔,世上没有后悔药的,妈我不会后悔,那我告诉你,这些年你爸和我省吃俭用积蓄了贰百多万块钱,本来淮备平均分给你们兄弟俩,但现在看来不必要了,你不愿意赡养我们,那我们也不指望你了,我们将全部积蓄缴给你大哥大嫂,我们也和他们过,从现在开始你也不消管我们了,我们希望你经菅好属于你自已的那个家庭吧。
【这一自然段,是故事的重点部份,用了583字。
修改稿,加强了人物的刻画,把孝与不孝作了鲜明的对比。对比结果,大大超出了夫妻的预期,用“夫妻二人面面相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结束。其意思有三:
一是养儿防老,面对小儿子的不孝,深深地伤了夫妻二人的心,大有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无奈。
二是幸亏多了一个心眼,试探一下儿子的孝心,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三是生养了孝敬父母的大儿子,是夫妻二人不幸中的大幸,这一生值了。
这一段用三次打断妻子的话,对小儿子的不孝,作了递进的刻画。
同时删除了母亲对小儿子的期望,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在那种让妻子极度失望的氛围中,妻子除了悔恨之外,不会产生别的想法。用了719字。】
综上所述,原稿1528字,修改稿1516字,两篇稿子的字数几乎相等。
这样的解析,不知对你有没有一点启示?如有疑义,请直率地提出来,我们共同切磋。
希望能继续交流,共同探讨,达到共同进步的初衷。
顺致
身体健康,写作快乐!
2024.3.19.
................
附修改稿:
养儿防老(民间故事)
文/蒙畅林
话说有一对农村夫妻,丈夫聪明能干,学得一门木匠手艺。他手艺精良做工精细,因此很受大家青睐。不仅村子里,十里八乡都请他,所以经常在外,只是逢年过节才归家。
妻子在家务农,做家务,她贤惠善良,心灵手巧,针线活也做得非常好,还经常免费给乡亲们缝缝补补,因此她在村子里口碑很好。
夫妻俩膝下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取名长财,小儿子取名顺财。大儿子长财跟随父亲做木匠活,小儿子顺财不愿学木匠在家务农。
大儿子勤奋好学,不久就掌握了木工技能。因为父子俩长年累月做木匠活,家景很富裕,老家之外还分别在两处盖起了两院瓦房。
夫妻二人,把新盖的瓦房分给兄弟二人,一人一院,夫妻俩仍然住在老宅。夫妻俩为他兄弟二人娶妻成了家,就让其自立门户过日子。
这样过了几十年,夫妻俩也年近古稀,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年秋天,妻子不幸摔断了左腿,留下了后遗症,行动不便。
有一天,丈夫对妻子说:“这几年我们也积攒了两百多万块钱,我想把钱平均分给他兄弟俩。如今我们老了苦不动了,也该他们赡养我们的时侯了。”
妻子说:“我也是这么想,不过,得先试试他兄弟俩的良心。”
丈夫想想也对,就让妻子先打电话问一下大儿子。
电话接通了。
“妈,我是长财,你有什么事情要说?”
“大儿子,我和你爸年龄大了,不能单独过了,想跟你小两口商量,下半生想跟你们一起过。不过我和你爸奔波了大半辈子,没有什么积累,加上我脚带残疾,行动不便。现在提出跟你们过,不知你们有什么想法?”
“妈,不消说了,爸和你养我们小,我们养你们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腾出一间房子来,收拾好了,就去接你们来住。”
夫妻俩住进大儿子家后,妻子觉得,过去总偏袒小儿子,对大儿子有点苛刻。不料,大儿媳妇笑道:“妈,过了的事,你就不要再提了,再说,皇帝爱长子,百姓宠幺儿嘛,我们理解。不过,你二老也不少帮我们。”
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老俩口在大儿子家过得很快乐。
一天,丈夫让妻子给小儿子打电话。
小儿子问:“喂,妈妈你打电话有什么事吗?”
“幺儿子,这段时间你爸和我住在你大哥家,现在我想孙子了,准备过去看看。”
“妈,想孙子你就过来看吧。”
“幺儿子,这次你爸和我过去就不走了,在你那里住下了。你看,你爸和我都这般年纪了,我又带残疾,行动不便……”
“妈,那不行,你也是知道的,我们房屋不宽余,爸和你过来不方便,而且你儿媳妇也不会同意。”
“幺儿子,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爸和我一直样样都宠着你,护着你,财产也多给你,现在我们苦不起了……”
“妈,你们宠我那是理所应当的,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宠幺儿,你们做的也没错,不多说了,爸和你想孙子过来可以,但经常住不行。”
“幺儿子,你咋这么绝情,你爸和我有一笔钱,本想平摊给你兄弟二人,一人一半,照你这么说,你是不想要了?”
“妈,你咋不早说,平摊给我的那一半,我为什么不要呢?妈,你快说,到底是多少钱?”
“这么说,你愿意接受平摊的那一半了,那你能收留你爸你妈我吗?”
“妈,既然我分到一半,那我只能说收留一半,另一半由我哥收留,这才公平合理,天经地义。”
“这是你说的啊,不可反悔,你负责一半就一半,我认了。”
“妈,你别东扯葫芦西扯瓢,快说,一半到底是多少?”
“你给我听好了,你爸和我留下的钱,是我腿受伤后住院欠下的债,一共五万元,你兄弟二人,一人平摊二万五千元。”
“妈,你没搞错吧?爸和你欠的债,为什么要我来还?简直一点道理也没有,我管不了。”
“你真的不管了?”
“不管了,别说是债务,就是你真有钱,我也不稀罕。”说完就挂断了电话。
夫妻二人面面相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母亲和小儿子的电话,这段文字的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话构造**:这段文字主要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情节的发展。对话的构造非常自然,流畅,没有生硬的感觉,使读者能够轻松地跟随对话的进程,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对话的含义。
2. **人物塑造**:通过对话,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母亲和儿子。母亲的形象是一个精打细算,希望公平分配家庭财产的人;而儿子的形象则是一个自私,只考虑自己利益,对家庭责任毫不关心的人。
3. **情节推进**:这段对话不仅仅是人物之间的交流,更是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从母亲提出平分财产的建议,到儿子对财产和债务的不同态度,再到最后儿子拒绝承担责任,这一连串的情节都是通过对话来推进的。
4. **主题揭示**:这段文字在揭示主题方面也非常成功。它通过母子之间的对话,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一些年轻人对家庭责任、债务承担等问题的忽视和逃避,引发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深思。
5. **语言运用**:作者在语言运用上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技艺。他使用了丰富的口语表达,如“幺儿子”、“咋这么绝情”等,使对话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作者还巧妙地使用了“夫妻二人面面相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样的描绘,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在写作技艺上表现得非常出色,无论是对话构造、人物塑造、情节推进,还是主题揭示、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展现出了作者的高超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