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标题:
杨登堂:颂夕阳(散文)【专版】
[打印本页]
作者:
aabb46bb
时间:
2025-8-29 15:14
标题:
杨登堂:颂夕阳(散文)【专版】
【杨登堂专版】
..........................
颂夕阳
(散文)
文/杨登堂
六十岁生日那天,我把办公室的彝文典籍摞进纸箱时,指腹蹭过泛黄纸页上的朱砂批注,忽然想起刚接触彝学的那个清晨。彼时我还是县组织部的年轻干事,在仓库角落发现一捆蒙尘的《西南彝志》抄本,老部长拍着我的肩说“这是彝家的根,没人拾就断了”,这话像颗种子,在我心里埋了四十年,直到退休那天终于破土——我对着镜子理了理衣领,告诉自己:杨登堂,你的“新上班路”,从今天开始。
退休第一年,我把家里的书房改成了“彝学小馆”。书架从地面顶到天花板,左边码着田野调查笔记,右边堆着彝文古籍复印件,中间的书桌永远摊着三样东西:放大镜、彝汉词典、没写完的研究手稿。老伴总笑我“比上班还忙”,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整理资料,深夜还在台灯下核对彝语谚语的出处。有次她端来热牛奶,见我对着一张模糊的彝文碑拓发呆,便轻声说“别熬坏了”,我指着拓片上的“祖灵”二字,像个孩子般兴奋:“你看,这字的笔画和《爨宝子碑》有渊源,说不定能补全彝汉文字交流的断代史!”那天我们聊到后半夜,窗外的月光洒在书页上,我忽然觉得,退休不是人生的收尾,而是把四十年积累的热爱,真正铺展开来的开始。
田野调查是彝学研究的根,这是我从年轻时就认准的理。退休十二年里,我跑遍了云南、四川、贵州的二十多个彝族聚居地,最远的一次,坐着颠簸的乡村客车去凉山美姑县,山路绕得人头晕,下车时腿都麻了,却在见到村口老毕摩(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那一刻忘了疲惫。老毕摩握着我的手,用彝语说“现在年轻人都往外走,你这老同志还来寻我们的老东西”,说着就从木箱里取出传家的彝文经卷,一页页翻给我看。我蹲在火塘边,一边用相机拍下经卷内容,一边听老毕摩讲其中的故事,火塘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把我们的影子映在土墙上,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研究”,从来不是隔着书本的猜测,而是贴着土地的倾听,是把彝家人藏在故事里的智慧,一点点打捞出来,记下来。
十二年里,我整理出的彝学资料堆满了整个书房:有二十多万字的《彝族民间故事集》,收录了从老人口中听来的神话、传说、寓言;有厚厚的《彝语方言词汇对照表》,标注了不同地区彝语的发音差异和演变轨迹;还有数十张手绘的彝族传统服饰图谱,每一道花纹的寓意都经过反复核对。最让我骄傲的,是去年完成的《彝族祖灵信仰研究》,为了写这本书,我先后走访了十五位老毕摩,记录下他们主持的三十多场祖灵祭祀仪式,光是录音整理就用了整整八个月。书稿完成那天,我把厚厚的打印稿摊在书桌上,阳光从窗外照进来,落在纸页上,我用手轻轻抚摸着那些文字,忽然想起退休时有人问我“都退休了,还折腾这些干啥”,当时我没回答,现在却有了答案:这些不是“折腾”,是责任,是一个和彝学打了四十年交道的人,不想让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时光里慢慢消失。我想把这些东西留下来,留给后来的人,让他们知道,彝族文化里,藏着这么多值得珍视的宝贝。
如今我七十二岁,头发早已花白,眼睛也不如从前清亮,看书时需要戴两副眼镜,可每次翻开那些研究资料,心里还是会像年轻时一样激动。上个月,县行政年轻人来家里拜访,想把我整理的资料数字化,方便更多人查阅,我把他们领到书房,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给每一份手稿拍照、扫描,忽然觉得像是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当年老部长把《西南彝志》抄本交给我,是把“传承”的担子递到了我手里;现在我把这些资料交给年轻人,是把这副担子,又递了下去。
傍晚时分,我喜欢坐在阳台的藤椅上,看夕阳慢慢沉下去,把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老伴会端来一杯热茶,坐在我身边,我们偶尔会聊起年轻时的事,聊起这些年跑田野的经历,聊起那些在火塘边听来的故事。有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我却觉得,夕阳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就像我,退休前在岗位上尽职尽责,是为生活奔波;退休后投身彝学研究,是为热爱坚守,为传承尽力。这十二年,我没有虚度,没有让退休后的日子变得苍白无聊,反而让“夕阳”的时光,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和热。
夕阳落下,会有月亮升起;月亮落下,会有太阳再升起来。而那些藏在文化里的智慧,那些刻在民族血脉里的记忆,只要有人愿意去倾听、去记录、去传承,就永远不会消失。我想,这就是我退休十二年,一直在做的事,也是我对“夕阳”最好的赞颂——不是感叹时光的流逝,而是用行动证明,无论人生走到哪个阶段,只要心中有热爱,有责任,就能让每一段时光,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都能像夕阳一样,在落幕前,留下最温暖、最明亮的光芒。明亮的光芒。
..........................
欢迎光临 漾濞彝乡文学园地 (http://aabb46bb.imotor.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