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标题:
杨登堂:漾濞白露记(散文)(专版)
[打印本页]
作者:
aabb46bb
时间:
2025-9-7 16:11
标题:
杨登堂:漾濞白露记(散文)(专版)
【杨登堂专版】
.........................
漾濞白露记
(散文)
文/杨登堂
白露的风是踩着核桃叶来的。夜里听着窗外的桂树簌簌落了几声,清晨推开窗,最先撞进怀里的不是晨光,是裹着水汽的凉——指尖触到窗沿,竟沾了层细白的露,像谁把月光碾成了粉,轻轻撒在漾濞的每一寸角落。这座滇西小城,一入白露,就从盛夏的热烈里抽离出来,裹上了层清透的薄纱,连空气里都飘着甜润的香,是核桃熟了的醇厚,混着野菊的淡,还有老街深巷里飘出的饵块香,缠缠绵绵,把秋意揉得软了。
一、小城:露湿青石板,烟火绕街巷
漾濞的小城不大,主街顺着漾濞江的走势蜿蜒,像条温顺的鱼。白露的清晨,街上还没热闹起来,青石板路被露水浸得发亮,踩上去会发出轻微的“嗒嗒”声,带着湿意的凉从鞋底漫上来,沁得人精神一振。街角的早点摊已经支起来了,老板娘围着蓝布围裙,手里的铁勺在锅里翻搅,饵块在猪油里煎得金黄,滋滋冒油,白雾裹着香气飘出来,撞上路边的梧桐树,叶子上的露珠“啪嗒”一声掉在地上,碎成一小片湿痕。
老街上的核桃摊是白露里最惹眼的景致。摊主多是彝族老人,戴着黑布包头,面前的竹筐里堆着刚剥壳的核桃仁,白莹莹的,像堆着满地月光。老人的手指粗糙,却灵活得很,捏起一颗核桃,指甲轻轻一掐,壳就裂了缝,剥出来的仁完整得很。“白露剥核桃,赛过吃蜜糕哟!”老人笑着递过来一颗,放进嘴里,脆甜里带着点油脂的香,嚼着嚼着,就尝出了漾濞的秋味。街边的矮墙上,爬着不知名的藤蔓,叶子边缘已经染了点浅红,露珠挂在叶尖,像一串串小珍珠,风一吹,就滚落到墙根的泥土里,洇出一小片深色的印子。
走在巷子里,常能看见彝族民居的青瓦黄墙。墙头上的瓦当沾着露,水珠顺着瓦檐往下滴,在墙根的青苔上砸出小小的坑。有的人家门口晒着玉米,金黄的棒子摊在竹篾上,上面还沾着晨露,阳光一照,亮晶晶的。老奶奶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手里拿着针线,缝补着晒得发白的衣裳,脚边的小花猫蜷成一团,爪子偶尔抬起来,挠一挠沾在胡须上的露水,模样憨得很。巷尾的古井边,有人提着木桶打水,绳子“咯吱咯吱”响,井水提上来时,水面浮着一层碎露,映着井口上方的蓝天,像块碎了的蓝玻璃。
正午的阳光渐渐暖了些,露水慢慢收了,街上的人也多了起来。卖水果的担子挑过来,筐里的梨带着霜,苹果红得透亮;赶街的妇人背着竹篓,里面装着刚买的蔬菜,竹篓带子上还沾着草叶上的露痕。孩子们在巷口追着跑,手里拿着刚摘的野菊花,花瓣上的露水蹭在衣服上,留下点点湿印,笑声却像撒了把糖,甜得整个巷子都亮堂起来。漾濞的小城,没有大城市的喧嚣,白露里的日子,就像巷口那碗温热的稀豆粉,稠稠的,暖暖的,裹着烟火气,让人心里踏实。
二、石门关:雾锁千峰翠,露浸青石寒
从县城往西北走十五里,就是石门关。这处景致,是漾濞的“脊梁”——两座陡峭的山崖对立着,像被巨斧劈开,中间只留一道窄窄的缝,远远望去,就像一扇天然的石门,所以得了“石门关”的名。白露时节的石门关,最是清幽,晨雾还没散的时候,站在山脚下往上看,云雾绕着崖壁转,像给青山系了条白绸带,崖顶的松树探出头来,枝叶上挂着露,风一吹,露水滴落,在雾里砸出细微的声响,竟让人觉得有些空灵。
沿着石阶往上走,青石路被露水浸得滑,得放慢脚步。石阶两旁的灌木长得茂盛,叶子上的露珠沾在裤脚上,走一会儿,裤腿就湿了半截,凉丝丝的,却一点也不恼。偶尔能看见几株核桃树,叶子已经开始泛红,核桃挂在红透的叶间,像一颗颗小小的红宝石,阳光从雾缝里漏下来,照在露珠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晃得人眼睛发亮。路边的溪流顺着山势往下淌,水很清,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石头上也沾着露,水流过的时候,会带着露珠一起走,发出“叮咚”的响,像谁在弹着不成调的琴。
走到石门底下,才觉得这“关”的气势。崖壁笔直地往上伸,抬头看不见顶,只有云雾在头顶飘来飘去,崖壁上的藤蔓垂下来,像绿色的帘子,藤蔓上的露水时不时滴在脖子里,凉得人一激灵。石壁上有几处题字,是古人留下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却透着股历史的厚重。听说徐霞客当年曾来过这里,站在石门下感叹“石门之险,天下罕有”,如今我站在这里,摸着湿凉的石壁,仿佛能看见他穿着长衫,踩着露水,在石阶上缓缓行走的模样。
往里走,有处“飞瀑流泉”,瀑布从崖顶往下落,水不大,却很细,像条白丝绦,落在下面的水潭里,溅起一圈圈涟漪,潭水表面也浮着层露,被瀑布搅得碎了又聚,聚了又碎。潭边的石头上坐着个老人,手里拿着鱼竿,鱼竿上没有鱼钩,只是垂着根线,他说“白露钓鱼,钓的不是鱼,是这潭里的秋意”。我坐在他旁边,看着瀑布溅起的水花,听着水流声,崖壁上的露珠时不时滴下来,落在潭里,和水花融在一起,竟分不清哪是露,哪是水。
午后雾散了,阳光照在崖壁上,把青石染成了暖黄色,藤蔓的影子落在地上,歪歪扭扭的。往回走的时候,石阶上的露水已经干了些,却留下了一片片深色的印子,像谁用墨笔轻轻描过。回头看石门关,两座山崖依旧对立着,只是没了雾的遮挡,更显巍峨,崖顶的松树在风里摇晃,叶子上的露珠已经没了踪影,却好像还能闻到露水混着草木的清香,留在空气里,久久不散。
三、云龙桥:古桥横碧水,露染苇花白
漾濞江穿城而过,江上横着一座云龙桥,是座百年古桥。白露的清晨,云龙桥被晨雾裹着,远远望去,像条飘在江面上的龙,桥身的木头已经有些发黑,却透着股苍劲的气,站在桥边,仿佛能听见三百年前的脚步声,从桥的这头,走到那头。
走上桥面,脚下的木板有些松动,踩上去会发出“吱呀”的响,像老人的咳嗽声。木板上长着青苔,被露水浸得滑,得扶着旁边的木栏杆走。栏杆上的木纹很深,摸上去糙得很,指尖能感受到岁月的痕迹,栏杆上也沾着露,凉得像冰,手心贴上去,能瞬间驱散晨雾带来的困意。桥的两侧挂着红灯笼,灯笼上的红布有些褪色,露水打在上面,留下点点湿痕,像谁不小心洒了水,却让这红灯笼多了几分灵动。
站在桥中间往下看,漾濞江的水在白露时节格外清,碧绿的江水像块翡翠,顺着山势往下流,水面上飘着层薄薄的雾,雾里能看见几只水鸟,翅膀沾着露,贴着水面飞,偶尔低头啄一下水面,溅起小小的水花,惊得水面上的露晃了晃,又恢复了平静。江岸边的芦苇已经泛白了,芦花上沾着霜似的露,风一吹,芦花飘起来,带着露水一起飞,落在江面上,顺着水流漂远,像一群白色的小蝴蝶。
桥上的行人不多,多是赶早的村民,背着竹篓,里面装着刚从山上采的野菜,竹篓带子上沾着草叶的露,走得急了,露水会滴在桥板上,留下一小片湿。有个老爷爷牵着孙子的手,慢慢走着,孙子指着江里的水鸟,叽叽喳喳地问,老爷爷耐心地答,声音不大,却顺着风飘过来,和江水的声音混在一起,格外温柔。偶尔有摩托车从桥上开过,“突突”的声音打破了宁静,却很快就消失在桥的那头,只留下桥板轻微的震动,和摩托车尾气里混着的露水气息。
正午的时候,雾散了,阳光照在桥面上,把木板晒得暖烘烘的,青苔上的露水渐渐干了,留下一层淡淡的白痕。江面上的雾也没了,能看见远处的山,山是青绿色的,山顶飘着几朵白云,像棉絮一样。江岸边的芦苇在阳光下更白了,芦花上的露水已经没了,却依旧蓬松,风一吹,就飘起一片白,落在桥面上,落在行人的肩膀上,轻轻的,像一层薄雪。
傍晚的时候,桥上的人多了起来,有散步的情侣,有带着孩子的父母,还有坐在桥边石凳上聊天的老人。夕阳把江水染成了金黄色,桥身的影子落在江面上,随着水流轻轻晃动。远处的山渐渐暗了下来,江面上又开始起雾,薄薄的一层,像纱一样,桥栏杆上又沾了层细露,凉丝丝的。走在桥上,能闻到江水的气息,带着点湿润的土味,还有远处人家飘来的饭菜香,暖暖的,让人心里熨帖。云龙桥就像一位老人,静静地站在漾濞江上,看着白露的晨雾起了又散,看着江水涨了又落,看着一代又一代的漾濞人,从桥的这头,走到那头,把日子过成了诗。
四、虎头山:云绕山尖白,露沾寺瓦清
虎头山在县城的南边,山形像只卧着的老虎,所以叫虎头山。白露的清晨,虎头山被云海裹着,只露出个山尖,像老虎的耳朵,隐隐约约,透着股神秘。山脚下的石阶蜿蜒往上,像条青黑色的蛇,石阶两旁的松树长得高大,枝叶遮天蔽日,露水挂在松针上,像一串串绿色的珍珠,风一吹,就“哗啦啦”地掉下来,落在石阶上,落在行人的头上,凉得人一缩脖子。
往上走没多久,就能看见一座小小的寺庙,叫“文书院”。寺庙的门是朱红色的,有些褪色,门楣上挂着块木匾,上面写着“文书院”三个字,字体苍劲。推开寺门,“吱呀”一声,里面很安静,只有香炉里飘着的烟,慢悠悠地往上走,混着晨雾,绕在屋檐下。寺庙的瓦是青灰色的,上面沾着露,水珠顺着瓦檐往下滴,落在院子里的青石板上,“嗒嗒”的响,像寺庙里的钟声,清越而悠长。
院子里有棵老桂树,长得很粗,枝桠伸得很高,遮住了大半个院子。桂花开得正盛,金黄色的小花缀在枝头,露水沾在花瓣上,像撒了层碎金,风一吹,桂花就落下来,带着露水一起,落在地上,落在石阶上,踩上去软软的,还带着点湿意的香。寺里的僧人正在扫地,扫帚划过青石板,把落在地上的桂花和露水一起扫到墙角,堆成一小堆,像座小小的金堆,香得人心里发甜。
虎头上有个望江亭,爬上亭的顶端,漾濞县城漾濞江一揽眼底。清晨的小城还没完全醒,被云海裹着,只露出些青瓦黄墙的屋顶,像漂浮在云海里的小岛。远处的漾濞江像条碧绿的带子,绕着小城蜿蜒,江面上飘着雾,露水在江面上泛着光,像撒了层碎银。山尖的云海慢慢流动,时而浓,时而淡,把小城遮了又露,露了又遮,像个调皮的孩子,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上午的时候,云海渐渐散了,阳光照在山头上,把松树的叶子染成了金黄色,松针上的露水在阳光下折射出光,晃得人眼睛发亮。观景台上的人多了起来,有拍照的游客,有晨练的老人,还有带着孩子的父母。老人在打太极,动作慢悠悠的,手臂划过空气,仿佛能把露水都划开;孩子在旁边追着蝴蝶跑,蝴蝶的翅膀上沾着露,飞得不高,却很灵动;游客举着相机,对着远处的小城和江水拍照,想把这白露里的美景,永远留在镜头里。
往山顶走,石阶更陡了,两旁的灌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些低矮的野草,草叶上的露水沾在裤脚上,走一会儿,裤脚就湿透了,却一点也不觉得累。山顶有块大岩石,像老虎的头,岩石上刻着“虎头山”三个字,字体很大,透着股气势。站在岩石上,风很大,能听见风吹过耳边的“呼呼”声,头发被风吹得乱了,脸上沾着的露水被风吹干,凉丝丝的。往远处看,能看见连绵的群山,山是青绿色的,山顶飘着几朵白云,像棉花一样;往近处看,能看见文书院的屋顶,青灰色的瓦在阳光下闪着光,瓦檐上的露水还没干,像串在檐角的珍珠。
下山的时候,阳光已经有些斜了,石阶上的露水已经干了,却留下了一片片深色的印子,像谁用墨笔描过。山脚下的人家已经开始做饭,炊烟袅袅,顺着风飘上来,混着草木的清香,还有桂花的甜香,让人觉得饿了。虎头山的白露,没有石门关的险峻,没有云龙桥的温柔,却有着一种宁静的壮美,像一位沉稳的老人,静静地看着岁月流转,看着漾濞的秋,一年比一年浓。
五、苍山西坡:花海凝露白,秋阳照菊黄
苍山西坡的大花园,是漾濞白露里最热闹的地方。从县城往南走十几里,就能看见一片花海,顺着山坡铺展开来,像块彩色的地毯,红的、黄的、紫的、白的,五颜六色,看得人眼睛都花了。白露的清晨,花海被晨雾裹着,像块被打湿的彩绸,轻轻飘在山坡上,露水沾在花瓣上,像一颗颗小小的珍珠,把花海衬得更艳了。
走进花园,最先闻到的是花香,混着露水的湿意,甜得人心里发颤。杜鹃长得最高,细细的茎秆上顶着朵朵大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瓣上的露水沾在指尖,凉丝丝的,轻轻一碰,露水就掉在地上,溅起一小片湿痕。菊花开得最盛,金黄色的花朵像一个个小太阳,露水挂在花瓣边缘,像给小太阳镶了圈白边,阳光从雾缝里漏下来,照在万寿菊上,露水折射出光,晃得人眼睛发亮。
花园里的小路是用碎石铺的,露水沾在碎石上,踩上去会发出“沙沙”的响,像脚步声在和露水说话。路边有几个园丁,穿着蓝色的工作服,手里拿着小铲子,在给花除草。他们的裤脚已经被露水打湿了,沾着草叶,却依旧弯着腰,仔细地把杂草拔出来,放进竹筐里。“白露的花,要多浇点水,露水虽好,却不够润根哟!”一位园丁笑着说,手里的水壶洒出细细的水,落在花根上,和露水混在一起,滋润着泥土。
花园里的游客不少,有穿着长裙的姑娘,在花海中拍照,裙摆沾着露水,像撒了层碎钻;有带着相机的摄影师,蹲在地上,对着一朵沾着露水的花拍个不停,嘴里还念叨着“这白露的花,就是不一样,有灵气”;还有带着孩子的父母,孩子手里拿着小网,在花丛中追蝴蝶,蝴蝶的翅膀上沾着露水,飞得不高,孩子跑得满头大汗,却笑得格外开心。偶尔有风吹过,花海就像波浪一样,轻轻起伏,花瓣上的露水掉下来,落在游客的肩膀上,凉得人一激灵,却引来一阵笑声。
正午的时候,雾散了,阳光照在花海中,把每一朵花都照得透亮。杜鹃的花瓣更红了,菊的颜色更黄了,紫色的薰衣草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露水在花瓣上渐渐干了,却留下一层淡淡的白痕,像给花瓣镀了层膜。花园里的长椅上坐满了人,有人在吃零食,有人在聊天,有人在晒太阳,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舒服得让人想睡觉。远处的山坡上,有几只羊在吃草,羊的毛是白色的,在花海的映衬下,像几朵移动的云,偶尔低头啃草,会把沾着露水的草叶一起吃进嘴里,满足地“咩”叫一声。
傍晚的时候,阳光渐渐斜了,花海被染成了金黄色,花瓣上的露水又开始凝结,凉丝丝的。游客们渐渐散去,花园里又恢复了宁静,只有风吹过花海的“沙沙”声,和露水落在花瓣上的“嗒嗒”声。我坐在长椅上,看着夕阳慢慢落下,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花海在夕阳的映照下,像块燃烧的地毯,美得让人舍不得离开。苊山西坡的大花园,没有虎头山的壮美,没有云龙桥的历史,却有着一种鲜活的美,像一位活泼的姑娘,在白露的秋里,绽放着最灿烂的笑容。
尾声
白露的夜,漾濞又静了下来。窗外的桂树又落了几声,露水打在窗玻璃上,留下一道道细痕。躺在床上,能听见漾濞江的水流声,轻轻的,像摇篮曲,还有远处传来的狗叫声,偶尔的咳嗽声,都被白露的凉包裹着,变得温柔起来。
想起白天走过的小城、石门关、云龙桥、虎头山、苍山西坡,每一处都沾着白露的痕迹,每一处都有着不一样的美。漾濞的白露,没有北方秋天的萧瑟,没有江南秋天的缠绵,却有着一种清透的美,像一块被露水浸过的翡翠,透亮、温润,让人心里发甜。
或许,这就是漾濞的秋,是白露赋予的美,是山水赋予的美,是烟火赋予的美。它不像诗,却比诗更动人;它不像画,却比画更鲜活。它就在这里,在漾濞的每一寸土地上,在白露的每一滴露水里,等着人们去发现,去感受,去把这秋意,藏进心里,慢慢回味。
......................
欢迎光临 漾濞彝乡文学园地 (http://aabb46bb.imotor.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