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杨佳怡:漾濞县鸡街乡达村:山水间的多彩村落(散文)


【杨佳怡专版】

.........................
漾濞彝族自治县鸡街乡达村:山水间的多彩村落(散文)
  文/杨佳怡


  在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县的南部,有一个美丽而宁静的村庄——鸡街乡达村。这里山水相依,风景如画,彝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达村地处鸡街乡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19.60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相对不便,距县城127.6公里。它东邻魏山,南邻菜白村,西邻新寨村,北邻瓦厂乡,宛如一颗镶嵌在大山深处的明珠。
  全村国土面积26.52平方公里,海拔1,650.00米,年平均气温18.00℃,年降水量900.00毫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这里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红花、烤烟、玉米、高桐等农作物的生长,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走进达村,仿佛进入了一个绿色的世界。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溪流,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村庄周围,核桃树、高桐树等经济林果郁郁葱葱,每到收获季节,果实累累,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美好。
  二、特色产业
  (一)红花产业——致富路上的“别样红”
  红花是达村的特色产业之一,也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鸡街乡依托独特的海拔和气候条件,积极引导农民种植红花,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对接服务。
  在达村,一到红花盛开的季节,千亩红花竞相绽放,公路边、山坡上、田地间,成片的红花地在蓝天、绿叶的映衬下,格外绚丽。浓郁的红花香随风飘散,村民们正忙着采收,一派繁忙景象。红花不仅花能卖钱,籽可以榨油,花杆还能制成饲料喂牛,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
  达村的种植大户习应红自豪地说:“我是村里种红花最多的,有30多亩,红花是我们全家生活的重要来源。”由于鸡街乡种出的红花品质高、色泽好,省内外订单不断。收购的红花主要发往昆明、广东、深圳等城市,干红花价格在每公斤105元左右,收购持续到5月底,收购总量超过200吨。红花产业的发展,让达村的村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别样红”真正成为了山区群众的“致富红”。
  (二)烤烟产业——传统产业的坚守
  烤烟产业在达村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当地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达村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烤烟的生长,所产烤烟质量优良,深受市场欢迎。
  为了提高烤烟的产量和质量,达村积极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对烟农的培训和指导。同时,村里还建立了完善的烤烟收购体系,确保烟农的利益得到保障。在烤烟种植季节,田间地头到处都是烟农忙碌的身影,他们精心呵护着每一株烟苗,期待着丰收的喜悦。烤烟产业的发展,不仅为达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为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核桃产业——绿水青山的馈赠
  核桃是达村的又一重要经济林果,这里的核桃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优良。达村拥有林地30,321.00亩,其中核桃林面积占了很大一部分。每到核桃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核桃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村民们忙着采摘、晾晒、加工,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核桃产业不仅为达村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核桃树根系发达,能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达村的绿水青山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近年来,随着市场对核桃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达村的核桃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为村民们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三、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彝族刺绣——针尖上的艺术
  鸡街乡被云南省文产办命名为云南十大刺绣名乡镇,而达村的彝族刺绣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彝族刺绣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它以独特的图案、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在达村,许多彝族妇女从小就跟随长辈学习刺绣技艺,她们用一针一线绣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彝族刺绣的图案题材广泛,包括自然景物、动物、植物、几何图形等,每一种图案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例如,蝴蝶图案象征着爱情和幸福,石榴图案寓意着多子多福。
  达村的彝族刺绣能手杨宗秀,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她的刺绣技艺精湛,在当地颇有名气。她的绣品不仅在鸡街乡的刺绣展中获奖,还被许多人收藏。杨宗秀说,她的祖祖辈辈都住在这个古老的彝族寨子里,刺绣技艺是她们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现在,虽然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学习刺绣的人越来越少,但她还是希望能够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彝族刺绣的魅力。
  (二)民间歌舞——大山里的天籁之音
  达村的彝族打歌,等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彝族打歌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达村,每逢节日或喜事,村民们都会聚集在一起,跳起欢快的舞蹈,唱起动听的歌曲,表达他们的喜悦之情。
  彝族打歌是达村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舞之一,它节奏明快,动作热情奔放。打歌时,人们围成一个圆圈,手拉手,随着音乐的节奏边唱边跳。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也有对爱情的向往。傈僳族的歌舞同样别具特色,他们的舞蹈动作轻盈优美,歌声悠扬婉转,仿佛是大山里的天籁之音。
  近年来,随着达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民间歌舞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传承。村里组建了歌舞团体,经常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了达村的民间歌舞文化。
  (三)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为了保护和传承达村的民族文化,当地政府和村民们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民族文化的投入,修建了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文化设施,为村民们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场所。同时,政府还组织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如民族文化进校园、文化下乡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达村的民族文化。
  另一方面,村民们也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他们自发组织成立了文化传承小组,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许多村民还将自己家中珍藏的民族文物和手工艺品捐赠给村里的文化活动室,供大家参观学习。
  在达村,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已经成为了村民们的自觉行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变化
  (一)交通条件的改善
  曾经,达村的交通十分不便,到乡道路为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严重制约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和村民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达村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一条条水泥路修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村里的道路也实现了硬化,村民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也为村里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红花、烤烟、核桃等农产品能够更加顺畅地运往市场,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了达村经济的发展。
  (二)水利设施的完善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也是村民生活的基本保障。过去,达村的水利设施老化,灌溉用水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加大了对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建了一批灌溉渠道和蓄水池,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
  同时,村里还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让村民们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水利设施的完善,为达村的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住房条件的提升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达村把改善村民住房条件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村里的危旧住房进行了拆除重建和修缮加固,让村民们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
  如今,走进达村,一幢幢崭新的彝族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民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四)公共服务设施的健全
  随着达村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设施也日益健全。村里新建了小学、幼儿园,改善了教学条件,让孩子们能够在家门口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村里还修建了卫生所,配备了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为村民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
  此外,文化综合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成,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让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
  五、未来展望
  如今的达村,正处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在产业发展方面,达村将继续巩固和发展红花、烤烟、核桃等特色产业,不断提高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如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达村将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培养更多的民族文化传承人,让彝族刺绣、民间歌舞等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达村的民族文化,提升达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达村将继续加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宜居乡村,让达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相信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达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达村将展现在人们面前。让我们共同期待达村的明天,期待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