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德辉:彝族腊罗巴过山号传承人:茶鼎平小传(传记)

【左德辉专版】
......................
彝族腊罗巴过山号传承人:茶鼎平小传(传记)
左德辉/文
茶鼎平,1974年8月21日生于云南省漾濞县瓦厂乡入鹤村者固堡小组,这里是他与彝族过山号艺术结缘的地方。
作为彝族民间音乐的重要载体,过山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表达,而茶鼎平52岁的生涯,便与这门古老艺术紧密相连。
学艺之路
1983年3月,年仅9岁的茶鼎平因家庭贫困(家中有7个兄弟姐妹)被迫从三年级辍学,跟随父亲茶枝利(原名习中宣)学习过山号。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技艺精湛,对他要求严格。茶鼎平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短短三年多便掌握了父亲传授的全部技艺。1987年10月,父亲瘫痪在床,再无能力指导。13岁的茶鼎平得知父亲曾拜三位师傅学艺,其中水平最高的是蛇马村小龙潭小组的杨席梅老人——当地有名的过山号世家传人。怀着对艺术的追求,他毅然前往杨席梅老人家中拜师。杨席梅老人将过山号艺术的精髓倾囊相授。他告诉茶鼎平,过山号艺术中有“喜七三忧72谱”,每一套谱子包含三种曲调,共200多调。老人还用谜语启发他:“草上生铜、铜上生铜,铜上生木,木上生铜”,形象地描述了唢呐从哨片到杆子、铜碗的构造。在杨席梅老人的指导下,茶鼎平系统学习了过山号的各种技艺,包括不同乐器的特殊用法:海螺象征“哭”,一场仪式中只能吹两次,寓意“哭后开忧”大桶声音似驴叫,需马上吹长号“闻哈哈”代表笑,用笑声盖住刺耳的驴叫。经过三年潜心学习,到1990年10月,茶鼎平已掌握了杨席梅老人传授的核心技艺,为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艺术生涯
1991年2月,17岁的茶鼎平到龙潭乡密古村秧田湾小组做了上门女婿,从此在新的地方继续传承和发展过山号艺术。1992年开始,他开始收徒传艺,先后培养了苏建清、阿幺、阿加荣(已去世)、小狗、杨凤清五位徒弟,使过山号艺术得以薪火相传。在四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茶鼎平的足迹遍布各地:活跃于漾濞县内的鸡街、龙潭、瓦厂、顺濞、苍山西镇等乡镇,经常受邀前往巍山、祥云、宾川、洱源、永平等周边县演出,还到瑞丽、腾冲、保山等地展演。他的表演风格灵活多变,能够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曲目为结婚、乔迁、生日庆典等喜事演奏过山号喜调,为开丧、立忧碑、叫魂、开草吊等仪式演奏过山号忧调。
艺术特色与贡献
茶鼎平对过山号艺术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他不仅技艺精湛,还注重传承这门艺术的文化内涵。他清楚了解各种乐器的象征意义和使用规则,如唢呐杆子只能由映山红木制作,八个音孔象征八仙,其中七个代表男仙在正面,一个代表何仙姑在背面。在授徒传艺方面,茶鼎平见证并适应了时代的变化。他经历了传统的严格师徒制:过去需举行杀鸡祭祖仪式,学艺周期长达三年。入门从练习换气开始,用管子在水中吹气直至十分钟以上水面平稳冒泡,学习全凭死记硬背,表现不佳会受体罚,徒弟需在农忙时为师傅无偿劳作,学成后师傅会赠送一套吹过山号工具。
如今,他采用更灵活高效的现代教学方法:教授基础后,将200多调的曲谱通过录音机或手机录音交给徒弟自学,学习周期大幅缩短,徒弟可自行购买吹过山号工具。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使过山号艺术能够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发展。
重要活动与荣誉
茶鼎平2018年1月加入了漾濞县彝学会,在2019年、2025年彝学会换届时,被选为会员代表,出席了县彝学会第五届、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他入会后,更加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多次在重要场合表演过山号,如:2002年至2023年,参加漾濞核桃节5次;2016年至2025年,参加火把节祭火活动8次;2019年火把节,被县彝学会授予“民间艺人”荣誉证书;2022年7月22日,参加火车站通车典礼;2022年12月30日,参加高速路通车典礼;2023年3月,参加校园搬迁典礼。他使用的乐器包括海螺、大桶、长号、唢呐等民族乐器,伴奏乐器有鼓、锣、镲、蹬锣等打击乐器外,还有笛子、箫、二胡、三弦等吹拉弹奏细乐。还自制唢呐的气盘、哨子等,并保留了大量自己吹奏的过山号调子录音、快手视频等,为这门艺术的研究和传承留下了宝贵资料。
传承与展望
作为过山号艺术的第四代传人(杨席梅之父—杨席梅、左世华、左尚清—茶枝利—茶鼎平—苏建清等),茶鼎平肩负着传承和发展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他将过山号从谋生手段发展为生命信仰,用四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如今,茶鼎平申请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表示将积极履行传承义务,让过山号这一古老的彝族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他52年生涯,是彝族过山号艺术的缩影,也是民间艺人坚守与传承的生动写照。茶鼎平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了过山号艺术,为这门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的故事,将继续在山间回荡的号声中流传下去。
...................
 |